中关村协同发展赵乐之:未来,一定是运营为王的时代

慧聪IT网 2023-08-01 18:50 来源:慧聪网

摘要:人才是园区运营的根本

经过3年的疫情冲击,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之路迫在眉睫,产业下一步该怎么走,该对标谁,该怎么运营,成了很多企业关注的重心,经过40多年发展的中关村,踩过坑的同时,也收获了大量的成功经验。

中关村协同发展赵乐之:未来,一定是运营为王的时代

赵乐之

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

在2023第九届方升产业园区大会现场,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乐之,从中关村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组织新范式角度,给大家简单剖析一下中关村的创新生态体系。

以国家战略为抓手,引领区域协同发展

“未来,产业园区一定是运营为王、生态为王的时代”。这句话就是赵乐之对园区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。

有着科技创新金名片之称的中关村,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带着国家使命成立,不仅是我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,还是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,一个引领者,更是国家战略的坚定执行者。

随着一个个协同创新高地崛起,起源于京津冀的中关村协同发展,不仅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,同时还辐射了长三角、大湾区、中原城市群,以及成渝都市圈。

只要有国家战略的地方,基本就会有中关村协同发展的脚步。

关于中关村的战略定位,国务院和党中央曾先后5次对中关村作出批复。从1988年的电子一条街,再到1999年建设科技园区的指引,再到2009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批复,一颗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种子在不断萌芽,这也让中关村悄然开启了新篇章。

2013年,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,首次走出中南海,走到中关村。

在这次主题教育学习中,给了中关村一个更加清晰、更加明确的定位。面对未来,中关村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不断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进军,发挥示范引领、辐射带动作用。

所以,基于国家战略方针,才有了今天的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。

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,中关村早已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主阵地,在整个经济示范区的运行过程当中,发展态势相当良好,不仅实现了稳增长、活力强、动能新,各种各样的科技成果创新更是层出不穷。

始终牢记自主创新的战略使命,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作用,持续深化先行先试改革,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,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,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“科技创新之路”。

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高达8.7万亿元,占到全国国家高新区的1/6。1+6等先行先试政策,重点聚焦241高精产业体系,70+项改革试点,近200家国际综合性的实验室,1.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18万件发明专利.....

以上,都深刻说明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策源地、自主创新主阵地和高科技企业出发地。

以人才为驱动,共话创新发展新篇章

当前,中关村日均新设立科技型企业80家左右。连续5年,每年新设立科技型企业超过2.5万家,大企业系创业者、科学家、青年人才、连续创业者等硬核创业力量成为高质量创业主力军,并且已经出现了一批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。

在以百度、小米、联想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下,凭借着中关村无处不在、大小兼顾的产业组织服务体系的加持,不仅让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以展现,还形成了独特良好的科创文化氛围。中关村已然成为创新创业梦之都。

人才驱动是根本,有人才有产,有产才有业,有业才有成。

中关村一开始的所有东西都是围绕人来做的。在以人为本的氛围烘托下,创业成功再创业的拼搏奋进,创业失败再创业的迎难而上,形成了中关村独有的创业文化,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才前往中关村创业的真正原因。

为了支持科技创新成果涌现,中关村不止服务大企业,更服务中小微企业,甚至提出了先使用后付费的原则,不仅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落地机会,同时帮助他们更快成长。

除此之外,机制创新更是激发中关村自我驱动,完成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式。以生态集成为创新纽带,强调雨林生态,通过打破所有链条再连接的方式,为所有创新创业主体在每个环节赋能。

以协同网络为突破抓手,始终保持开放、协同共荣共生的心态,不断推动人才和企业进行国际化和国内化布局,提供更多平台和场景,无论是在思想碰撞方面,还是在知识溢出方面,都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平台。

境外的科技创新发展步伐也从未停止,在美国、硅谷、以色列、加拿大、芬兰等国家均设有创新中心,真正实现了国内国际双向资源的交互流动和产业资源的叠加。

以专业体系为创新底座,通过六位一体的园区产业规划,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,还要主动走出去,更要为优质创新人才提供全新的产业社区。不论是从公共性平台服务层面,还是精细化运营层面,中关村一直致力于帮助创新创业企业渡过死亡谷。

在发展过程中,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实现破局,分别以向上争、向外联、向内协、向新试的四个途径,围绕着不同企业的创新阶段进行布局,把优质资源赋能企业,真正解决了人和空间的矛盾,为园区企业搭建特色载体。

现在,中关村无论是从基础软件环节,又或是硬件配套方面,都以人才驱动为根本,不断搭建机制创新、生态集成的协同网络,不断朝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步迈进。

以区域合作为引擎,加速科创产业集聚

2013年11月,北京中关村管委会、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宝坻区政府一起谋划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,已经走过了十年年头。以前的大片玉米地,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座产业新城。

为了让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更好更快发展,中协同特别提出了统筹开发运营理念,通过中关村的产业组织服务体系,实现了类中关村的生态合作投资模式。

为了让高管、企业技术人才顺利落户,天津市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,去年还成功引入了百年名校南开中学在此落户。因为他们深知,只有解决好教育、人才等后花园问题,才能让科技城里的员工心无旁骛的支持科技产业发展。

凭借着六位一体的专业规划体系为强力抓手,科技城在发展初期的定位就非常清晰,从前期的产业定位,到建设设么样的生态园区,再到集聚什么样的人才,三者实现闭环,最后才确定出科技城的基本空间形态。

通过给政府算账,给企业算账,到底投入多少,开发多少,什么时候开发,什么时候建设完成的整体逻辑进行闭环,才有了目前14.5平方公里科技城的整体呈现,并且还在不断迭代更新中。

目前,科技城已基本形成五大主导产业方向,以高端装备制造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两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,高端医疗器械园与中关村大兴医疗器械园形成联动,研发在北京,生产制造在天津宝坻。

在资源整合方面,中关村发挥自己品牌优势,积极开展“产业社交”,天津宝坻区的区域资源局限,中关村协同发展就从多维度、多层次进行资源整合,为项目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。

通过向上争,打通国家、省、市、区的四级联动,将先行先试的政策投放至京津中关村科技城;通过向外联,引进外部高端人才,与北京市高端园区品牌供建产业园区,形成了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协同发展格局等。

通过向内挖,挖掘本地文化资源,打造人才喜闻乐见的人文场景,打造智慧园区,夯实自身智慧化能力;通过向新试,打造创新链,零梯队参与北京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,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路端,无中生有创造“智能网联”产业标签。

以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将中关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移植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,希望可以通过更好的服务,帮助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实现投产即达产,在园区服务阶段贯穿企业的全生命周期。

通过革新审批机制,持续创新审批模式,不断提升报批报建速度和产业服务质量,推动中冶迈克项目快速实现竣工投产,从签约落地到竣工投产仅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,刷新了科技城产业用地项目审批服务速度。

让创造端到招商端形成闭环机制,有效增强了企业投资落地的信息,提速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效率。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综合服务中心,以“政府扶持、独立运作、企业化管理”模式,实行企业化管理, 承接天津市宝坻区审批局244项审批事项的部分工作。

以京津两市协同机制,建立针对科技城的工作交流调度机制,市级层面建立沟通会商机制,争取中关村发展集团和市级国有资本投资,审批权限下放,更好推动解决京津科技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。

以“类中关村”生态,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用了7年时间,把阡陌村庄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区。

目前累计注册市场主体1100+家,引入实体项目110家,总占地2284亩,总投资额176亿元,新增就业8200人......并且还在持续上涨中。

结语

目前,国内产业组织已经到了新发展阶段,已经进入了协同发展、共生共荣、专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新常态。在新发展阶段,中关村一直扮演着园丁角色,让创新的种子在生态中不断发芽长大。

产业化园区当前还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竞争,绝大部分园区的产业方向是生物医药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高端装备制造等,不仅同质化严重,而且没有品牌影响力。

所以,中关村协同发展一直致力于通过与区域之间的合作,不断通过自身资源注入实现无中生有,有中生新,不断融入资金链、创新链,把整个资源进行相应提升,以人才驱动为核心,为区域创造比较优势。

免责声明: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